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实习生崔源 武汉报道
【资料图】
8月27日,飞龙股份(002536.SZ)披露2023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9.56亿元,同比增长28.09%;归属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491.22%;扣非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1163.61%。
“目前生产经营正常,根据订单情况看,预计未来可延续上半年经营状况。”飞龙股份表示,今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回落,公司采购产品毛利率同比提升;涡轮增压器渗透率提高,混动汽车快速上量,公司的涡轮增压器壳体产品保持一定增速、订单充足,出口收入占比提高,营收同比增长较大。
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飞龙股份加紧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拓展新能源热管理领域,发力打造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报告期内,公司的新能源板块实现营收1.37亿元,同比增长94.78%。
涡壳产品出海创收
公开资料显示,飞龙股份主营汽车领域热管理部件和民用领域热管理部件的制造、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发动机热管理重要部件、发动机热管理节能减排部件、新能源热管理部件及非发动机其他部件。
目前,发动机热管理节能减排部件是飞龙股份的营收主力。2023年上半年,公司该板块业务营收约9.76亿元,同比增长35.97%,占总营收比重的49.90%。
该业务涉及的主要产品为涡轮增压器壳体(简称“涡壳”)。涡壳是涡轮增压器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占涡轮增压器成本的20%~35%,相较自吸式发动机,涡轮增压式发动机能够以较低的能耗实现较高的输出功率,被广泛运用于汽车内燃机中。
近年来,更加符合低碳环保趋势、燃油经济性更好的混动车型受到消费者青睐。混动车迅速放量之下,涡轮增压器迎来新的增长空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插电式混合动力实现销量102.5万辆,同比增速高达91.1%。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近9成车辆仍然配有内燃机,内燃机车型的涡轮增压器配给率将达到71%,混动车型的涡轮增压器配给率则将达到88%左右。
与此同时,海外涡壳市场的开拓成为飞龙股份增长的关键。5月11日,公司收到某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公司《项目订单协议》,为该客户某项目供应涡壳产品,预计增加2023年度营收超4000万元。另外,公司拟投资500万元新币,于新加坡设立境外全资子公司FEILONG INTERNATIONAL PTE. LTD,增强海外业务拓展能力。
飞龙股份曾指出,要以国内国外市场“双轮驱动”,全力做大做强出口业务量,力争2023年出口贸易额达到总收入的一半。2023年上半年,公司国内销售7.85亿元,同比增长17.36%;国外间接销售1.06亿元,同比增长26.79%;国外直接销售10.54亿元,同比增长37.17%。近六成收入由国外市场贡献。
事实上,飞龙股份的国外销售收入在两年前就已经超过了国内。2021年,公司国内销售15.42亿元,占总营收的49.51%,2022年,国内销售为15.03亿元,占总营收的46.13%。
此外,随着今年上半年原材料生铁、镍、钼、铬等价格回落,芯片国产化逐步实现,采购成本下降,公司整体毛利率达21.23%,同比提升4.58个百分点。
布局新能源热管理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上半年,飞龙股份的新能源相关业务增长明显。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和液冷数据中心、储能及光伏系统冷却部件与模块实现营收1.37亿元,同比增长94.78%。
近年来,飞龙股份积极布局新能源热管理行业,推出以电子水泵、温控阀、热管理集成模块产品为代表的新产品,发力打造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2020年至2022年,公司新能源热管理业务占营收从1.19%增长至7.07%。
远方资本相关研报指出,新能源车新增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冷却需求,因此新能源车热管理较传统燃油车更加复杂,新能源车热管理需求较传统燃油车大幅提升。
目前,飞龙股份形成比较完备的电子水泵产品体系,电子水泵产品功率范围13W到16KW,产品电压覆盖12V平台,24V平台,48V平台,220V平台;350V、550V和800V高压平台,最高可达到1500V平台。同时,新能源系列产品已与广汽埃安、理想、零跑、越南VINFAST、蔚来等120余家企业建立联系,目前相关订单正在稳定推进中。
除汽车领域外,飞龙股份在向民用方向如充电桩液冷、5G基站、通信设备及服务器液冷、氢能液冷、储能等拓展。今年上半年,公司陆续中标民用领域定点项目,2022年至今,公司已披露的新能源民用领域热管理部件产品定点项目金额近4亿元。
此前,公司拟以定增的方式募集7.8亿元资金,用于河南飞龙(芜湖)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年产600万只新能源电子水泵项目、郑州飞龙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年产560万只新能源热管理部件系列产品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不过,飞龙股份新能源相关业务的产能利用率并不高,2020年至2022年,公司新能源冷却部件及模块业务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6.82%、33.80%、58.06%。公司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前期公司新能源产品处于市场开拓阶段,产能难以完全释放。”
民生证券分析师邵将认为,国内供应商在新能源热管理领域产品具有价格优势,与国内整车厂绑定,且成本管控率更强,毛利率普遍高于外资。随着国产化趋势增强,国内供应商有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