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小编的文章,聊聊你的想法,如果觉得喜欢,就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哈!跟小编一起开启新世界大门吧!
(相关资料图)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我们的人生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出现,让我们后悔不已,恨不得时光倒流
在现在的清宫剧之中经常有这么个情节,大臣触怒了皇帝,皇帝顿时间龙颜大怒,要把这个臣子问斩,但是满朝文武就在这个时候求情最终侥幸捡回了一条命,然而却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皇帝当场下旨:"将此人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录用"的话语。
而听到这个惩罚,有些大臣则是跪着谢恩,有些人则是大喊饶命,看起来这个惩罚也不是一个什么好差事。而是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流放宁古塔看似是捡回了一条命,可是我们从古装剧之中皇帝的语气以及大臣的行为来看,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可以说流放宁古塔也是一种"酷刑",虽然捡回了一条命,可是在当时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在清朝历史上有记载能从宁古塔侥幸逃过一命的人屈指可数,比如清朝著名的那个文学奖金圣叹他的妻子和儿子后来就被流放到了宁古塔,具体怎么样也是不知所踪,当然死亡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很多人一听到宁古塔就闻之色变的原因,一个是因为这里气候非常恶劣,当时的东北室内可没有暖气,而宁古塔常年的气温有半年时间在零下30℃左右,这种环境之下就连农作物都很难生存下去,更别说是人了。
其次就是当时宁古塔处于中国边境,我们常说天涯海角,这个词语用来形容当时的宁古塔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假设从江南等地发配到宁古塔往往要走大半年乃至几年,沿途有很多水土不服的人因此死亡。
而除了要忍受恶劣天气之外,发配宁古塔的人是要服苦役的,本来气候就极端恶劣还要发配到遥远的边疆去劳作服苦役。
所以宁古塔看似是侥幸逃过一命,可是实际上被发配宁古塔的人实际上是生不如死。
发配宁古塔的是哪些人
发配宁古塔的人就是那些死刑轮不上但是又犯了重罪的人,所以为了起到惩戒的作用,就会将他们发配到这个苦寒之地去受苦。
然而话是这样说,纵观清史你会发现发配宁古塔的人大部分都是江南地区的文人墨客,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清朝时期盛行"文字狱",其实原本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可是由于清朝统治者得国不正,所以感觉到了他们的耳朵里这已经不是原来的例子了,我们可以看到清朝历史上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很常见的:
比如康熙初年那轰动天下的"明史案",《鹿鼎记》之中对这段着墨甚深,当时江南富豪庄家和众多的江南文人著作了一部关于明朝的书,然而书中由于没有避讳当时明朝皇帝的名讳所并称呼当时努尔哈赤为"奴酋",这对于清朝来说是非常忌讳的。
所以当后来清政府对此大怒,将编撰这部书籍的很多文学大家处死,而他们的妻女由于古代"连坐法"就被清朝人发配到了宁古塔。
而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可谓屡屡不多见,比如野史传言暗杀雍正皇帝的吕四娘他的祖父吕留良,由于早年的抗清行为被清朝统治者记恨上了,以至于死后几十年还被挖坟,而吕家上下则因此被牵连发配到了宁古塔。
所以宁古塔看似是惩罚那些犯了罪的人,然而实际上这个地方更多的还是因为"文字狱"被牵连的人,所以从这点上来时清朝统治者真的是罪孽深重。
披甲人是什么人?
提到了宁古塔,我们就不得不说说宁古塔地区的居民披甲人了,披甲人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就是"披着铠甲的人",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当兵的,然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披甲人"主要是来自于早先就投降归顺后金的东北部落成员,民族非常多样,鄂伦春人,打虎儿,索伦人,赫哲人,苦夷等,从文明程度上来说,他们比当时的满族还低,所以当时满族人都看不起他们,还把他们称之为"野人"。
然而另一面,由于生长在这苦寒之地,"披甲人"的战斗力是很强悍的,另一方面和当时的满族人在血缘上也是有点关系的,所以他们就把这群"披甲人"拉过来当炮灰,每逢战事他们都是冲在最前面的,清军入关后,满人大部分都入关享福去了,可是边关总得有人来守,于是这个时候又想到了这群披甲人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披甲人是一种"兵民合一"的一种形式,披甲人在当时承担着守卫边疆的重任,在战时披甲人上阵杀敌冲锋陷阵是地地道道的军人;在和平时期则又是解甲归田,自给自足,在当地以狩猎为生。
当然,由于和满人沾亲带故的,所以当时披甲人的地位比奴隶还是要高点的,那么比"披甲人"地位更低的是谁呢?这自然就是当时那些被发配宁古塔的人,"与披甲人为奴"意思也很明显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毕竟你在关内享受荣华富贵,人家在苦寒之地给你守老家,你也要给点赏赐过去安抚安抚以稳定军心嘛。
不过在当时这群披甲人和流放而来的犯人一起将中原文明的种子撒在了东北的土地上,他们教会了当地的人们如何耕种等等,所以如今的东北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功劳也要归功于这群披甲人以及当年发配宁古塔的犯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