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9月8日,在北京大学2023年开学典礼上,北大教师代表、哲学系教授杨立华对燕园新生说:不管有多么丰富的可能,你总得选一个地方扎下根来。你若志在乔木般地生长,那就把根扎向大地;你若志在江河般的不息,那就把根扎向激流。哪怕你志在追风,那风里也得有你看不见的执着根须。找到一个值得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志业,在我看来是大学阶段的第一要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杨立华。图片来自北大
在祝贺新生将在北大的校园里迈向人生新的阶段时,杨立华说,这份由衷的欢迎和祝贺背后,却又有一些隐隐的担心。
“我担心你们在竞争的挫败中丧失掉肯定自我的能力,我担心你们在太多的选择面前凌乱了成长的步调,我担心你们因太多现实的考虑消磨了锐气与雄心。虽然我知道,这些担心是没意义的——因为该经历的总得经历。”杨立华说,“对于有足够准备的心灵来说,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凡是可能否定你的,都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成就你。我所有的担心都指向一个希望,希望你们不要荒芜了自己的青春。”
面对正式开启大学生活的新生们,杨立华谈到,大学之为大学,人格之大与学术、思想之大是题中之义。但是何为大、如何成其大,却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每位同学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黑格尔说现代世界是散文,不是诗意的世界。我很喜欢他这个说法,但并不完全赞同。我从不觉得庸俗功利是现代独有的。市侩的算计什么时代都有,所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市侩永远不会消失,但也总会有诗意和高贵,每个时代都有。”杨立华指出,现实不是借口,没有人在现实之外,也没有人能完全脱离现实的考虑。但现实可以成为使诗意和高贵成形的条件。关键还是在自己,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说完“大”,杨立华指出技术宰制的世界,一切似乎都指向了小。他连连发问:当一切似乎都碎片化了,当短的形式笼罩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们还能够期许完整和全体吗?然而,离开了整全的人格、整全的视野和思想格局、整全的心量,碎片又在何处安顿呢?生态圈里,如果没有参天大树,靠什么来固持水土?
“我从不排斥小,小当中也可以有丰富和饱满,前提是它得能映现出整全来。太多本该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长成了丛生的灌木。当然,我并没有‘荒漠化’之类的悲观感慨。因为过往的职业生涯里,我同样见证了太多渴望成长并一直持续成长的年轻人。而今天,又迎来了你们。”杨立华表示,在他个人的经验里,要想避免碎片化,只有通过阅读。对所在学科的经典的完整阅读,借此领会精神展开的脉络。有深度、有硬度的阅读在凝聚精神的同时,也为个体的精神赋予结构。不管信息处理的方式如何演进,书还得一页一页地读,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终有一天,世界会向你呈现为大写的文本,你的阅读和你的行走,也将成为祖国大地上的书写。
“在轻与重之间,我希望你们选择负重的人生。心量取决于意愿。勇于担起时代之重的人,才能成其大。人生因负重而充实,因充实而饱满、光辉。总有一天,你们会成为一代的担纲者,把一个时代的责任掷入自己的胸渊。扎根、沉潜、蓄积,然后绽放。青春是用来绽放的。虽然,绽放只是结成硕果的环节。”杨立华在最后说道,“但不论如何,先绽放吧。就像诗人西川说的:‘开花,开出你的奇迹来!’”
关键词: